晚清尊碑抑帖下的状元书风:坚守干禄书与旁涉碑学
清代晚期与中期相较,帖学发展势头下降,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。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,使以学法帖为主的状元不得不正视碑学之法,比如翁同龢、徐郙、吴鲁等人。与此同时,多数状元的干禄书之精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,因此长期以来,清末文人士大夫的圆滑流美书风一直受
清代晚期与中期相较,帖学发展势头下降,但碑学仍是方兴未艾。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,使以学法帖为主的状元不得不正视碑学之法,比如翁同龢、徐郙、吴鲁等人。与此同时,多数状元的干禄书之精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,因此长期以来,清末文人士大夫的圆滑流美书风一直受
沈曾植(1850~1922年),字子培,号乙盦,又号巽斋,晚号寐叟、巽斋老人等。浙江嘉兴人,光绪庚辰(1880年)进士。历官刑部主事、员外郎、郎中,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,借补外务部员外郎,江西广信府知府,江西按察使,安徽提学使,署安徽布政使,护理安徽巡抚。乙巳
十多岁时母亲去世,他在凄苦中成长。因为从小热爱书法,略有所长,做了两年知青,便去兰州军区当了文艺兵。瘦小的他,常在风雪中独自书写,站成连队中别样的风景。
内容提要:元代道教与书法艺术的互动是特殊历史语境的产物。在异族统治和文化政策宽松的背景下,道教因与政治结合而提升了地位,书法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载体。文章将受道教影响的书家划分为三类:入道受箓的道士书家(如张雨、吴全节、方从义等),以符箓书写和经卷抄录为修行方式
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书法艺术得以复兴。这股再度兴起的“书法热潮”促进了中国书法的不断发展,促使新学科体系得以建立,还让人们的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和抒发。
走进石家庄传媒大厦展厅,一幅10米高的鲜红榜书直击眼帘——“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”!这组潘学聪挥毫泼墨的巨作,光墨汁就用掉七八斤,笔锋如刀刻斧凿,撇捺似铁戟横空,细观却见行笔的提顿转折精妙如微雕。此乃师承黄绮先生“铁戟磨沙体”的真传——融甲骨之锋、钟
辛村位于深州市辰时镇,其金石文化的发掘始于包村干部冯艳桥的偶然发现。作为宋国柱(老神)徒弟与衡水学院美术学院李涛院长的高足,冯艳桥以五年时间系统锤拓、搜集散存碑刻,最终编印《小村集萃——辛村乡愁系之金石篇》,为乡村文化保护提供了实物样本。2025年端午节,考察
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,南宋书法家张即之的《畴昔帖》是一件不可忽视的瑰宝。这幅行草书作品,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去探索其中的奥秘。
他用三十年把镇江醋香酿进笔墨,让《梦华录》都求不到的江南风骨火遍小红书。当全网临摹宇文家林'雨打芭蕉体'时,这位三夺兰亭奖的倔匠人还在做'笨功夫'——每年手抄《文心雕龙》全文,'没有百万废纸,哪配谈创新?
5月27日,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览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,来自各地的书家于尺幅方寸间、于精微细致处、于即兴挥洒中叙事抒情、造境寄意,展现了书法小品这一中国传统艺术“小中见大”的独特韵味。
2025年5月24日上午,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、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、陕西理工大学联合主办,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、汉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汉中市博物馆、石门书法研究院承办的“问道石门——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”在中国美术馆开幕。
2025年5月24日上午,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、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、陕西理工大学联合主办,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、汉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汉中市博物馆、石门书法研究院承办的“问道石门——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”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。
现在学习王铎书风的“一姐”,美女书法家胡秋萍。她深入研习王铎书法,尤其在笔法、墨法和章法上有深刻理解。她的作品融合王铎的厚重与现代审美,被评价为“既有王铎行草诗稿的意味,又有大作品的张力”。
禅宗自六祖惠能之后,极力标榜“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悟思想,高度概括了禅宗对成佛的特殊理解,从而形成了一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,它是中华文化园地里最具原创性的奇葩之一。
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,其发展深受唐代法度影响,又因刻帖文化兴盛推动“二王”(王羲之、王献之)书风普及与演变。陈宓,这位南宋名相陈俊卿之子,官至太府少卿,其书法作品《临兰亭诗后序》作为宋代“二王”书风的典型代表,收录于《刘园集帖》与《澄清
岭南书风的核心特点吸收碑学、帖学之长,融合南北风格。强调书法与学术、诗词的贯通,学者型书家居多。受岭南开放文化影响,既有传统法度,又具创新意识。
刘卫东,男,1968年7月出生,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,高级教师,西安市教学能手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,陕西柳青书画院副院长。以自撰盛世礼赞《高陵赋》(见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陕西百县赋》)为内容的书法精品被陕西省美术馆收藏,并有书法佳作在钓鱼台
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集大成者,其造像记不仅是宗教活动的物质遗存,更是一部镌刻于石壁上的书法艺术史。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(494年)始凿,至宋代仍有续作,现存窟龛2345个、造像近11万尊、碑刻题记2800余块,其中北魏至唐代的造像记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
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,其墓志书法既保留了北朝碑刻的雄浑朴拙,又融入了南朝帖学的秀逸工致,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。
砚台里的墨汁渐渐浓稠,我提笔蘸墨,在毛边纸上落下第一笔横画。临习《张迁碑》已有月余,那些看似笨拙的线条却始终让我捉摸不透。它们粗粝如农夫的手掌,朴拙似孩童的涂鸦,与我所熟悉的"二王"流美书风形成鲜明对比。每一次临写,都像在与一位固执的老者对话——他拒绝迎合我的